芒果体育化妆品电子标签来袭,产品信息获取进入“扫码时代

更新时间:2025-10-30 类型:公司新闻 来源:芒果体育新闻中心

芒果体育在北京某商场的美妆专柜前,消费者李小姐拿起一款面霜,没有翻看瓶身密密麻麻的小字,而是用手机扫描了包装上的一个二维码。瞬间,产品的备案号、全成分表、甚至第三方功效验证报告、视频版使用教程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。

这一幕,在一年后将成为常态。

2025年10月20日,为进一步优化化妆品(含牙膏)标签管理工作,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《关于开展化妆品电子标签试点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。宣布自2026年2月1日起,在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山东、广东、重庆等六省市率先开启为期3年的化妆品电子标签试点工作。海南离岛免税化妆品电子标签试点工作可按照《通知》要求执行。

《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》指出,化妆品标签涵盖了产品名称、成分、使用方法、注意事项等多方面信息,消费者通过标签的标注内容,能够迅速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。真实准确的标签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基础。

电子标签,通俗地理解,即将化妆品标签涵盖的信息以“电子化”的形式呈现。但是,对于行业而言,这远不止是“纸标签”向“电子标签”的形式转变。它更像一根杠杆,正悄然撬动整个化妆品行业在成本结构、品牌竞争、监管模式与消费者信任体系上的一场深刻变革。

01 精准布局,配套文件同步支撑

此次试点范围的选择,精准覆盖了中国化妆品产业的“主动脉”。上海、广东、浙江是外资品牌与国货龙头的重要聚集地与生产基地;山东是原料大省;北京、重庆是核心消费市场;海南则是免税消费的前沿阵地。这一布局清晰地表明,监管层希望从产业的“心脏”地带推动改革,以点带面,形成可复制的经验。

为确保试点顺利推进,国家药监局同步发布了《化妆品电子标签试点工作要求》《化妆品电子标签数据集》及《化妆品电子标签二维码技术规范》等一系列技术文件。这从制度层面确保了信息的标准化与二维码的安全性,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铺平了道路。

根据《规范》,电子标签需通过二维码形式提供,其生成和展示需遵循统一标准。关于电子标签系统建设,《工作要求》给出多种选择:可由试点企业自行建设、第三方技术机构建设或者由省级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建设,具体方式由省级药品监管部门自行确定。

采用电子标签后,允许实物标签精简,但产品销售包装上仍需使用规范汉字标注产品中文名称、注册人/备案人名称、净含量、使用期限等最关键信息,确保基础信息的直观可视。

02 一张电子标签,带来红利与便利

“我们非常期待参与化妆品电子标签试点工作。”

资生堂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药事部部长葛飞接受采访时曾表示,“试点工作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,还顺应了化妆品行业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。”

短期来看,这是一笔不小的新增成本。电子标签的生成需要升级IT系统来管理庞大的电子标签数据库,改造生产线以适配二维码喷码或贴标,可能还要重新设计包装。但是从长远看,电子标签带来的“降本”效应更为诱人。

2024年9月,海南已经提前试点实施过离岛免税化妆品电子标签。“在海南,我们有195个批件的免税产品使用了电子标签。因为纸质标签字数变少、尺寸减小,仅半年公司就节省了约60万元的成本,标签制作和粘贴用时减少30%。”欧莱雅上海法规部总监蔡宁曾在采访中表示。这样一来,化妆品标签生产成本大大降低。

再者,过去因为标签法规更新,一行文字的字体、字号、成分排序有细微偏差,整个批次的包装盒就可能全部作废,损失动辄百万。未来,信息更新只需在后台一键完成。这意味着,新品上市周期将大幅缩短,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和法规调整的灵活性将得到质的提升。对于善于快速迭代的新锐品牌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。

对于监管而言,相较于静态的纸质标签,动态的电子标签更便于产品信息收集和合规检查,监管效率大大提高。

03 电子标签的困境与想象

然而,这场变革也并非一片坦途。

首先,“数字鸿沟”如何跨越?尽管政策提及“适老化需求”,但具体落地措施尚不明确,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消费者难以获取产品信息,其权益保障成为企业与监管方共同的课题。

其次,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不容忽视,二维码可能被滥用为数据收集工具,同时电子标签系统需防范黑客攻击、确保信息不被篡改,这对技术服务商提出更高安全要求。

最后,对企业而言,维护一个实时、准确的电子标签数据库,意味着新增的持续性合规成本。这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内部管理流程的再造。

尽管挑战并存,但电子标签所开启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。

它未来很可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载体,而是品牌与消费者互动的新流量入口。扫描二维码,消费者或许可以观看产品的制作工艺短片、进入品牌的虚拟直播间、甚至领取专属优惠券,实现从“认知”到“购买”的无缝衔接。

“相较于传统实物标签,电子标签在信息承载量和视觉呈现上更具优势,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。”资生堂中国药事部部长葛飞指出。

更进一步地想象,当电子标签与AI技术结合,用户输入自己的肤质数据,AI便能通过分析海量产品的电子标签信息,为其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匹配方案。

可以预见的是,随着2026年2月的临近,一场围绕这张小小电子标签的行业备战赛,已经悄然打响。